成立于1953年的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简称滨松公司),是具有高科技水平、高市场占有率的光科学、光产业公司。滨松集团的光电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在医疗生物、高能物理、宇宙探测、精密分析、工业计测、民用消费等领域,其中滨松的光电倍增管、光电半导体产品曾三次助澜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诞生,为中微子、希格斯波色子的探测做出重要贡献。
滨松公司于1988年与北京核仪器厂共同投资兴建了北京滨松光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滨松),现为国内著名的光产业基地。为了进一步贡献于中国光产业,并应对中国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于2011年10月在北京成立全资子公司“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滨松中国),次年滨松中国上海分公司成立,2017年深圳分公司成立
滨松中国全面负责滨松公司产品以及北京滨松部分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市场活动,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好、更贴近的服务。
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简称滨松公司)的发展原点,需要追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滨松创始人的恩师——“日本电视机之父”高柳健次郎先生。高柳先生曾说,当他在开发为未来10年乃至20年社会服务的技术时,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一个有着前额留海的美丽幸运女神。他认为,为了抓住幸运女神,就必须在她前面一步等着她追上来,然后转身抓住她的留海。而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当技术应用的机会来临时,技术应当已经领先一步并做好了准备。而这样的精神也被滨松公司传承至今,致力于光子技术的发展,探索未知未涉,为机遇随时做好准备。
左:高柳健次郎先生
右:1926年高柳先生的课题组成功地在世界首个电视机屏幕上产生了一个日本字符。(图片展示了在滨松科学博物馆里再现这个字母的装置)
名字的由来
最初滨松公司的社名为“滨松电视株式会社(Hamamatsu TV)”。当时创始人堀内平八郎受教于恩师高柳先生,走进了探索光科学和光子技术的大门。在当时,老师的名字就是“电视机”的代名词,所以堀内先生希望以此命名来使人们铭记和纪念高柳先生。有意思的是,这个名字常常被误解为是电视台,并且不时会有受到一些电视人物、艺人的拜访,或者常收到家用电视的维修请求。公司直至1983年才更名为如今的“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Hamamatsu Photonics K. K)”
滨松电视株式会社
抓住机遇
创立的前两年时间里,只是一个街道工厂级别的小公司。不过在艰难的境地中,抓住了一个政府资助项目的机会。在该项目中,滨松进行了闪烁体测量放射性的试验研究,虽然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公司,但是凭借技术实力最终轻松通过了测试,并获得了研究经费用,这也为滨松的初期发展提供了很好机会。
“滨松电视大人”
在光电探测器件里,光电倍增管具有极其优异的性能。1955年初,滨松已经可利用光电倍增管来生产化学分析仪器,同时日本国内对光电倍增管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当时一个客户说:“如果滨松电视能生产光电倍增管,那我们将尊称它为‘滨松电视大人’(浜松テレビ様,“様”是日本人对高地位人的敬称)”。客户的话促使了我们对光电倍增管研发的投入,并将这种意志渗透到项目执行里。在经历了无数试验和磨难后,终于开发出了远远优于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光电倍增管,而第一支用于分析仪器的侧窗光电倍增管R105也于1969年诞生。光电倍增管的开发为滨松成长为一个光电技术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滨松生产的用于分析仪器的第一支光电倍增管R105
沾满黄色粉末的日子
持续不断开发电子管技术的滨松,同时也进入了光电半导体的研发中。硫化镉(CdS)则是其进入半导体市场的第一个产品。负责产品开发的铃木左喜雄每天埋头试验,满身都沾满了黄色的硫化镉粉末,最终成功开发了硫化镉元件。1958年末的一天,滨松获得了每月1000支的硫化镉元件订单,用于调整电视机阴极射线管的亮度。作为一个之前一直小批量生产的公司,这是第一次接到如此大规模的订单。半导体技术的积累和员工的辛勤带了硫化镉元件的丰硕成果,也为今后滨松光电半导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硫化镉元件开发制造团队
昼马循环
滨松的前任社长——昼马辉夫对于滨松的发展影响深远,他认为培养创造新Science的能力十分重要。
人类通过对未知未涉领域的探求,利用新的并且正确的知识孕育出了Science。将这个知识按科目分类形成了新科学后,与现有的技术相结合,这样新技术就诞生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新技术。如果它符合社会需求,就会被社会所接受而形成新的市场。这个市场经过逐渐扩大便会成为新的产业固定下来。
然而,新市场和新产业虽然降生了,但也不能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了赚钱的途径而沾沾自喜,否则这个技术仅仅是企业和经营者赚钱的一个手段而已。产业应该赋予新技术以新的生存方式。通过新的生存方式,可以诞生出了新的价值观,而后又可以诞生出了新的Science,这个的循环意味着“真正的价值观存在于新的并且正确知识中”。
昼马社长的理论被其友人归纳,并命名为“昼马循环”,这样的思想也为滨松公司所秉承:
昼马循环
大事件(主要于分析应用相关):
1948 东海电子实验室(滨松公司前身)创立
1953 滨松电视株式会社成立
1958 硫化镉(CdS)元件投放市场
1959 侧窗型光电倍增管投放市场
1967 电子倍增管投放市场
1969 美国成立美国滨松
1970 空心阴极灯和氘灯投放市场
1973 西德-滨松电视联合欧洲公司成立
1978 微通道板(MCP)、镓砷磷光电二极管和硅PIN光电二极管投放到市场
1983 更名为“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Hamamatsu Photonics K. K)”
1984 氙灯投放市场
1985 筑波研究所创立、法国分公司成立
1988 英国和瑞士分公司成立;“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0 中央研究所成立,光电倍增管在中国投产
1996“超级神冈实验”的11200个20-英寸光电倍增管的供应完成
2001 中国上海办事处成立
2002东京大学小柴昌俊教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小柴昌俊教授“中微子”实验所用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是由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提供的
2008 超小型的微型光谱仪开发完成
2010 滨松光子欧洲有限公司成立
2011 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2012 下一代微型光电倍增管(μ-PMT)投放市场
2013 Francois Englert和Peter W.Higgs教授因成功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滨松的光电半导体、光电倍增管产品助澜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世界上第一个基于MEMS、与超小型FTIR引擎集成的MEMS-FTIR研发成功;指尖大小微型光谱仪投放市场
2014 用于中微子探测的滨松20英寸光电倍增管被授予“IEEE里程碑”荣誉
2015 指尖大小微型光谱仪C12666MA获SPIE国际光学“棱镜奖”(Prism Award)